這兩年香港以致世界都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教會生活當然亦沒有例外。
等了又等,教會終於有限度、陸續開放實體聚會。在動盪日子中再次見到久違了的真人,實在令人興奮。肢體相交,能面對面,近距離接觸,比被屏幕相隔,看得清楚得多。能與旁邊的人同步唱詩敬拜,比起一個人呆在家中,環境氣氛、投入程度都好得多。牧者也不用感到對著空氣說語,能看到每一個人的表情、微笑或哀傷、沉默或回應,雖然還是隔著口罩,還是可以知道的。
至少,我知道你們還在。
「教會生活不能單單在網上進行,很痛苦呢!」這是我們過去年多的經歷,很多人都認為這樣。
於是,終於可以開始實體聚會,不少人都珍而重之。不過既然實體聚會重開,疫情貌似穩定,人手又不夠,是時候計劃一下何時停掉網上聚會安排吧?反正網上聚會始終是短暫安排,最後目標都是要弟兄姊妹重返「教會」。停掉網上聚會可把資源集中,推動還懶閒在家中的人回來聚會。
但,請等一等。其實這年多時間,關於教會聚會,我們學會了甚麼功課,體會了甚麼教訓?
我們聽見、看見了不少故事:
– 有患了嚴重疾病還在康復路上的人,有身體傷殘、行動不便的朋友,終於每星期能在網上參與崇拜
– 有剛移居外國的朋友,住在lockdown的城市,每星期依靠香港教會的網上聚會,得到信仰上的支持和鼓勵。
– 有性格內向的慕道者、新朋友,很抗拒教會那種陌生的熱情,寧願悄悄地每週在上網聽道,學習聖經。
– 有長期星期六、日要工作的肢體,終於可以在平日「參與」週日的聚會,雖然時間上遲了幾天。
還有其他由於種種意想不到的原因,要在家參與教會聚會的人。教會本是開放與包容的群體,照顧有需要但未能重返實體聚會的人,是愛,也是責任。也許,在真實情況下有這需要的人是少數,但為這弟兄中最小的,我們願意付上嗎?難得走出了教會的四面牆,為甚麼還要重回舊路,把教會限制在一所建築物內,只有身體健康,善於社交,住在附近,不用星期日上班的人才合資格返教會?事實上,除了服侍有需要肢體,教會與這世代人們的相遇與同行,必須在數碼世界有持續的參與,有深度的投入,有意義的溝通。教會必須敞開門戶,繼續學習,不斷實驗,建立數碼能力。
經驗告訴我們:實體聚會、網上聚會,各有其必要性,但同時又有各自限制。既然如此,一個「混合模式教會」(Hybrid Church) 是教會將來要走的路。
「混合模式教會」(Hybrid Church) 是甚麼? 教會現場與網上同時並進,按處境互相補足,能屈能伸,不受外在環境所左右,不論是疫情發展或社會變化。事實上,無論回到教會現場,還是在家中網上參與,我們的崇拜都是在實體進行。參與者是一個個實體的生命,只是地點不同、連結方法不同、最多是體驗有所不同。但每位參與者都是在一起,靠著聖靈按著真理的實體敬拜者。耶穌提醒我地敬拜的地點並不是重點;認識敬拜的對象、並在聖靈與真理中敬拜才是最重要(約4:21-23,新譯本)。或者我們是時候改變一下,不再有「實體崇拜」和「網上崇拜」的分別,好像網上參與是低了一個檔次,二等參與,只是後備方案。事實上,所有崇拜都是以實體進行的,我們以後分別稱為「現場參與」和「網上參與」,沒有高低之分,只有距離的遠近。「混合模式教會」就是現場與網上場境嘅混合。
這不是已經進行中嗎?再進一步說,「混合模式教會」不單是教會的營運模式:現場崇拜加一個鏡頭,團契小組加電腦就是了?「混合模式教會」不單是教會嘅營運模式改變, 更重要係思維模式的改變。教會要面對:現今世代生活習慣改變,社會環境,文化改變,牧養需要改變;堂會運作、計劃、都需要作心態上的改變、思維上的改新更重要。
「混合模式教會」,就是要將數碼世界的場境,納入堂會所有計劃的考慮範圍內。教會要實踐的使命,具體教會活動、牧養、宣教如何進行,都要考慮網上場境有何可能,有何限制,有何需要,有何能力,而不單只考慮堂會會址的場境。當然這並不一定指所有活動都要有網上、現場同步進行,但在計劃、思考、討論時,網上世界種種元素都會被考慮。
「混合模式教會」思維另一個改變,再進一步可能是跨堂會。香港教會大小不一,資源不一,以往大家在自己的牆內運作,但混合模式教會絕有潛力打破堂會間多年各自努力,各自面對問題的陋病。堂會無需放棄自己的堂會特色、傳統,在現場一樣可以面對面的牧養,在數碼世界則資源共享,平台共用,互相補足。國度的視野,是混合模式教會思維的重要元素。
總括來說,「混合模式教會」讓教會(1) 打開大門,更關心,能兼顧不同需要的肢體,(2) 敏銳時代變化,學習與數碼世代溝通 (3)促進堂會合作可能,建立更合一,更有國度觀的香港教會。當然,具體如何實行,有何可能性等,有待更多討論。是的,未來的路艱難多變,舊有的聚會模式要適時變化,在這年多的日子我們都學會了,綵排過了,就別讓我們停在這裡,一起在新環境中仰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