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請不要急於關掉直播! 楊逸芝 分享篇

在家中崇拜最大的局限是沒有一種「現場感」, 無論屏幕有多大, 人就是看著這個屏幕, 而人與人的溝通中, 屏幕卻可能產生一份「距離感」

我想回應Jeffrey的表達和我自己的想法。我是一個參與者, 在家中崇拜最大的局限是沒有一種「現場感」, 無論屏幕有多大, 人就是看著這個屏幕, 而人與人的溝通中, 屏幕卻可能產生一份「距離感」。其實我也知道Jacob及所講論的那些科技技術, 事實上, 我們在公司裏探索如何開股東會時, 也有一些科技公司介紹各式各樣的技術, 如何把在遠方參與會議者的影像投影並展示在會議現場, 而且這影像更可以是三圍”3D”的展示, 更能讓你感到「與會者」就在你身旁。但是即使這個光影就在你身旁, 但事實上, 這只是一個光影, 而始終不能滿足人與人之間的相交。反而我十分同意Jeffrey所談論到的, 我們這被造的人, 需要思考「教會」的定義是甚麼?我們所認識和相信的教會是怎麽樣的呢?是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敬拜上帝、禱告、一起讚美、一齊聆聽上帝的話語? 而科技會不會只是輔助我們來實踐這件事?在我們實體上不能面對面的時候, 它提供了一個渠道, 讓我們在某程度上仍可接觸。但這一種接觸並不能夠是完全的, 這只是單向性的。另一方面, 它又的確有其用處, 正如大家可能曾經聽過我的分享, 我公司的「職場小組」每年會籌辦一個「報佳音」的活動, 我們六七十人在公司大堂一起敬拜、報佳音。在我們來說, 這是一個佈道會、讚美敬拜的場合,也是宣告神的名字的地方。但在過去的一年,  因「限聚令」的限制, 若要六七十人聚在這大堂裏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很感恩, 這科技能使我們在2020年繼續有報佳音這聚會。同時, 感恩的是因著有公司結業後騰出差不多八千尺的空間, 讓我們在保持社交距離中一齊報佳音。我們除了用webcast內直播, 就像是網上崇拜似的, 沒有互動, 我們好像覺得缺乏了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我們就將它結合Zoom一起。在當中, 一些弟兄姊妹會使用zoom, 而另外在現場的人使用webcast。這樣, 就產生了在現場與線上互相對唱的一些環節。同時, 我們嘗試增添一份「連結」在其中, 用不同的方法來連結不同的組別。例如, 我們邀請公司團契, 他們自己唱一段聖詩, 我們又把這段樂曲混合在我們一起唱詩之中, 這樣的做法在網上亦常見的。我們亦覺得這是一個cocreation。我們盡量加入一些互動的元素, 雖然不是最理想, 當然是人的實體相交是最好的。我自己的領受就是科技是可以幫助我們去克服一些距離上的問題, 但同時, 我們不能忘記科技只是一件工具, 它不應該是個主體,

我想有幾點去分享, 在科技和網上崇拜這議題上, 大家剛才說了不少的挑戰, 似乎大家都是從一個行政或是流程的方向來思考。同時, 我亦知道有一些教會趁著這親契機去籠絡了不少的年青人!很多教會或是教會領袖面對科技時, 並不熟悉, 反而年青人在這方面是比較相對比較簡單, 有如家常便飯似的。而教會想這些年青人多些參與, 但是年青人的情況多是流離, 並不特別參與教會領袖所安排的事工等等。與教會在跟進就如一些所謂creative ministry就因此而產生。另外, 可能這網絡的世界造就了一個契機, 而這個正是洛桑會議的其中一個口號。很多教會不能活出來是因為很多教會不能走出教會去做, 但是因為疫情的緣故, 教會需要進行網上活動, 就有如把羊圈的閘拉起了, 羊群四散, 自由參與那些教會。 牧者和領袖面對更大擴闊的境界, 也是需要有一顆更開放的心去反思牧養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契機。但是, 我想講最後的一點就是我們仍然能夠在疫情彼此接觸, 亦把限制擴闊了, 但是, 同時, 我們需要小心, 不要走進一個框架內。因為有Alex介紹了一位神學家和他的著作給我, 我發覺他是一個相當熱心, 是很有樂觀,( enthusiastic), 但同一時間他有少少給我像是他走進了網絡世界的框架內, 有少少把福音的傳播或傳達鑲嵌進了網絡的框架內。我覺得未必需要是這樣的, 這也會是一個危機, 就像當日有很多神學家很想將福音的內涵鑲嵌在哲學的世界裏。我覺得當我們用科技的時候, 我們需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