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商業營運遇上堂會領管」使你想起甚麼?可能很快就會想到現況的困難,如何改變現時堂會一些現象。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可以提出對話的內容,但讓我們先放下跳入問題困局的傾向,了解堂會和企業處境出現的架構和文化進程,為今日擴闊面對眼前困局的角度和可能性。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身處商業社會,在交易買賣的思維中生活,這些量化的、以金錢、數字、效率、預測…等等科學算式主導的邏輯,已經潛然默化成為我們呼吸的空氣。企業就是目標為本,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按照市場的遊戲規則運作的,形成我們今日感覺似乎最自然的、有層級秩序的管理架構。
層級秩序有它正面的功能,可以幫助一個組織更有效地朝向目標。但盲目地追求量化或科學化的果效,例子盲目追求利潤的企業,將會愈來愈非人性化,層級秩序成為操控和壓詐的系統,造成許多扭曲。
聖經中的教會領導是怎樣的?那些經文談及教會牧養與領導職分?
新約唯一提出「牧師」這字眼的經文在《以弗所書》4: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這字原文本身是牧羊人、屬靈牧羊人的意思。這字的動詞 – 牧養,出現在彼得前書5:1-3「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用來形容教會群體中的長老elders,牧養或照管教會中屬靈生命或經歷上相對年幼的。
也就是說,聖經並沒有很清晰的牧職架構,更冇堂會結構和不同職級的描述。
神職人員與教會架構是歷史中的教會多年以來發展而成。新約時期以後,牧者角色的發展就相當複雜,受到很多困素影響。[1]其中四個重點:
- 教會制度化
- 教會分裂 – 引致要確定和維護正統信仰
- 文化和知識環境使事奉的人不自覺地讓事奉配合他們的環境
- 社會背景 – 教會從受迫害的少數群體,掙扎和發展至帝國認可的宗教
早期文件《十二使徒遺訓》與教牧書信相呼應,它指出:「你們必須為自己揀選監督和助手。他們必須配得起主,謙卑,不貪財,誠懇和得到認可;因為他們負責為你們執行靈恩和教導的事奉。你們應讓十分尊重他們,因為他們在你們中間,與靈恩和教理教師一樣,有值得尊敬的地位。」[2]
中世紀是個很特別的世界,神職人員隨著大貴格利的《牧養規條》的裝備去做,沒有質疑書中理想。不過除了在修道制度中的一些明顯實踐外,書中的理想也從未實現過。可惜貴格利同時也種下令事奉腐敗的禍根,包括在任教宗期間,積聚了很多土地,因管理產業而忽略照顧靈魂。在貴格利七世的繼任人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任教宗期間,教宗的權力達到頂峯。
英諾森三世宣稱:「神職人員是太陽,君主是月亮;國王統治自己的帝國,彼得統治整個世界…」[3]他相信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仲裁者和治國者,經常與君王抗衡並插手整個歐洲的政治事務。這時,教廷已經是個龐大行政系統的中心,架構官僚式地擴展,卻沒有相應地提高效率,接著而來就是買賣聖職、裙帶關係、道德淪落,聖職人員作為屬靈領袖的力量,處於最低潮。
[1] 德里克‧蒂德博爾(Derek Tidball)著、陳永財譯,《靈巧好牧人》(Skilful Shepherds),香港:基道,2004。
[2] 德里克‧蒂德博爾,《靈巧好牧人》,頁166。
[3] 德里克‧蒂德博爾,《靈巧好牧人》,頁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