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一定沒人性?教會必定沒效率?

商業管理,對職場的信徒不會陌生。但回到教會群體時,我們不會期望教會會像商業一樣的管理。在我們眼中,教會是屬上帝的群體,上帝是至高的管理者,屬於祂的群體都是分別為聖,世俗的領導方法並不適。

我們曾探訪一間在新加坡,會友過萬人的教會,崇拜的地方是既現代又華麗的劇院,牧者由頭到腳都經過精細的包裝,極專業的音樂崇拜,極專業地收奉獻。牧師宣稱自己不是受薪,收入全靠賣講道的CD和相關產品,証道內容都是上帝的恩典要給我們健康與財富。身在其中,其實不太知道自己是在傳銷大會,還是在教會。我問一位住在當地的非基督徒朋友,有沒有聽過他們?他說:「聽過,那個牧師揸Porsche 的嘛!」語氣帶點鄙夷。

另一方面,我又認識一位牧者,幾年前放下牧職,跑到國內去做IT生意,其實卻帶著福音的使命,去服侍青年人,以職業訓練的形式,去建立他們的身心靈。

一位牧師以商業手法來營運教會,一位牧師以教會動機來營運商業;商業營運與堂會領導,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遠,分別那麼明顯。

那麼作為基督徒的管理者,在帶領商業機構和堂會時,有否互相學習的地方?這是個雙向的問題,基督信仰能否改善商業管理不足之處?堂會又有沒有可以學習商業的地方?

在這裡或許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我在8年前開始了自己的公司,開始時也在想應以何種方式管理,要建立甚麼樣的文化。

很自然地,我會參考以前工作的公司。我經歷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一種是高壓政策、恐慌管理,最高領導人每天都要大家交出好成績,要達標,否則都沒有好日子過;日子是難過的,但這也不是沒好處:好處是層級分明,每人的責任清晰,好像行軍打仗一樣,每人站穩自己崗位,不要行差踏錯,公司自會穩家發展,對某些人可能很有安全感。另一種則充滿開放政策、彈性管理,有成就和回報放在面前,讓每個個人自己去追求。當人明白自己的責任,自己可以決定何時做,如何做,但也要交出成績來,不然更沒有情面可言,自律的要求其實更高。

於是,當我開始自己生意的時候,我問自己喜歡在那種公司工作,那一種會更接近基督信仰的價值觀。當然按我的性情,我選擇了後者,我相信沒有人自願在被壓迫的世界工作,那裡是埃及,是為奴之地,是要被救贖出來,而我自問也沒有能力做法老,每天對別人大呼小叫。而後者應該很受歡迎,只要做得好,按能力,按工作成果,就有好回報,十分公平;各人有空間發揮自己所長,理應更為理想。

但對於後者,我還是希望公司可以更合符基督教信仰。因為兩種管理方式雖然不同,但都在告訴人,公司的盈利就是最終目標,人是生產力,人的價值是工具性的。(Human as resource)

信仰價值改善商業營運? 信仰價值改善商業營運, 但基督教信仰告訴我甚麼?

在Why Business Matters to God一書中, 作者從創造神學的角度指出商業有重要性。我們都知道上帝要我們工作,是要去管理大地。但商業這凡事向錢看的行業,對上帝的創造有意義嗎?總括來說,他說從創造的角度,商業有兩個的目的。第一,就是提供產品和服務去讓人在地的生活得美好、幸福。另一個就是要創造機會給公司內的人,作有意義的工作,去展現上帝給予人的各種能力。 當管理者追求這些目標時,他們直接參與上帝的創造任務。 人在商業世界裡工作,是有「內在」屬靈價值,不僅僅是「工具」價值。

這發現差不多成為我帶領這公司的指標性原則!我作重大決定時,都會要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我公司每天提供的服務,是否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我有否為公司的同事提供機會,去發揮上帝給他們的才幹。尤其是第二個原則:對於每位員工,這些「按上帝形象被造的人」,都有更合符他們這尊貴身份的對待方法?

於是,我參考了舊公司的一些做法,讓員工可以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亦要在他的全人的健康上著想。例如我們每個月都有一次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的活動,在星期五的下午的辦公時間,讓同事做工作以外的事情。例如由於工作質性的緣故,同事們經常要坐著,缺少運動。我們都會不定期一起去打羽毛球, 或作其他的伸展運動。又例如會一起做義工作為回饋社會的行動。這些活動都在星期五下午辦公時間內進行,在不影響他們其他的私人時間的情況下進行。

除了身體健康,我想也要關心他們的精神健康。大家可聽過Monday Morning Blue星期一憂鬱?在星期一早上返工特別大壓力,人對將臨的一星期充滿焦慮和無助感。我感同身受,於是為了讓大家可克服這問題, 我提出了一個新的福利,叫 MMB Breakfast, 簡而言之就是請他們吃早餐。我給他們$50元的津貼,要求他們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安靜下來,想一想今星期的目標,具體如何作,慢慢地享受著,以愉快的心情開始一星期的工作。這是我們最受同事喜愛的計劃。其實想想公司付出的並不是很多, 每人每星期$50, 一個月最多200多元, 卻有效地提昇大家的心靈健康以致士氣等等,何樂而不為?

因此,從事商業管理的基督徒,只要多加思考,是可以把我們的信仰元素,適切地注入到商業裡,來改善管理。

那麼相反地,教會有沒有能從商業管理學習的地方?

我除了要管理自己的公司外,過去8 年我也在自己教會當執事,我教會是一所百多人的中小型當會,以年輕一輩為主,對於教會的管理也有一點點的體會。

商業管理和教會管理,因著背後的理念不同,結構不同,很多做事方法都很不同。但如果商業都能加入信仰元素以改善管理,那麼堂會領導是否應更重視在日常管理中的信仰實踐?但現實中,有時我們看見教會實踐應做的事卻遇見困難,何解?

舉一個例子,如我們都認為上述的福利很好,要在堂會也推行,可以嗎?作為小公司東主,其實很容易,計好數,說做就做。但在教會,就可能要在執事會詳細討論,要考慮會眾意見,預算是否足夠等等,可以變得很複雜。於是在眾多「更重要」的事工和事務還要討論下,這些可能變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般來說,效率、量化的成效等商業機構重視的東西,並不是堂會的首要考慮。堂會管理要達致「眾人以為美的事」,才留心去作。這些是否能夠改善,值得我們思考。其實,堂會按自己的需要,可引進商業管理裡的某些原則和工具,可改善效率或幫忙日常事工更順利進行。

例如,我們知道溝通對同工的協作很重要,不良的溝通對事工推展有負面的影響。我們看見很多教內的事工,開始時大家都很火熱,同心合力;但到執行時卻陷入不計其數的爭執中,最後大家都帶著傷害離開。我們觀察到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溝通出現問題。最初大家都以為所有事情都可以拍拍膊頭心照不宣,因著大家有良好的關係,信任,對上帝的信心。這些都很重要,但輕視了要把事情做好周詳計劃,仔細分工, 最後是大家對出現問題時,各有自己的理解,結果出現紛爭。

優良的商管在這層面上的確有很多研究和工具可解決此類問題,例如項目管理告訴我們如何寫好計劃,定好各持份者的角色和責任,每項工作都有具體性,可行性,時間性的目標,資源運用的取捨等等,都應該在堂會管理中好好學習,加以應用。職場的弟兄姊妹其實不乏當中的專家,教牧同工如沒有這方面的訓練,可以以更開放的心請教學習。

然而管理者亦應明辨,不是每樣商業原則堂會都要照單全收。有些堂會的工作,效率也不一定首要的。例如牧養、關顧,細微至陪伴孤獨的會友去看醫生等工作,那些都不能追求效率。有時,教會管理的複雜性就在此,究竟何時要改善效率,甚麼時候不問成效只堅持牧養的本意,那可十分考驗領導者的智慧和判斷力。

商業機構與堂會,或許有各自的使命、目標,因此在管理風格上有所不同。商業機構重視效率,堂會則更重視生命,,但卻可以彼此學習。 教會可以學習商業機構的工具和效率; 商業機構要學習教會對人生命的尊重。然後,管理風格可以有所不同,但管理者的品格卻是相同的:品格是生命的流露,不會因處境的不同而改變,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對做事的用心和認真,對上帝的敬虔和忠誠,這些都不會因為管理的是世俗或是屬靈的群體,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