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May在牧養邊青時會否加插福音元素?若加入福音元素,又會否變得公私不分?
回應:May記起其中一位服事對象是一個因吸毒體重由130磅降至60多磅的一個少女,這女孩子也知道自己已經走投無路,於是有一次她到中心找May。May就在當一刻與她祈禱,為這女孩子的生命禱告,又求神幫助她敵擋毒品的綑綁。這是另一個神蹟,因為到現在那少女已戒毒成功兩年,而她的母親也決志信主。這經歷再一次堅固May的信心,看到信仰的實在。可是May也知道,不能每一個個案都用同一種方法處理。必需要對象內心準備好,而時間亦配合。遇上這種時機,May就會在工作場景帶出福音。至於會否公私不分,May其實沒有刻意去講福音,但同時也沒有刻意要將這元素和工作分割,是視乎對象和每個個案的實際需要而作臨時適切的應對。
問題:會眾有接觸邊青的經驗,她帶著愛心去關懷鼓勵青少年們,但得來的回應是指她不明白不了解,所以令姊妹很不好受也失去面對他們的信心,這該如何是好?
回應:May認為在接觸他們的過程中要避免表現出我們與對方有高低之分,我們是來給予他們幫助的。或許我們不是刻意的,但往往這樣會給青少年們的感覺是我們「堅離地」,沒有站在他們的處境去理解他們。May舉例她曾有一個個案,那少年人由16歲到20歲一直都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但又不敢輕生。May試過鼓勵他去考消防員,但對方明確表示自己不是讀書材料,所以拒絕了。May向來都持守從社工的專業角度出發就是”start where the client is”去面對對象,意思是要跟從對象的步伐前進,而不是我們抱著既定的目標,不管對方距離有多遠都一起走。所以May往往會因應對象的狀況而建議一些合適的方向或目標,就這樣對方會感受到May很盡力去幫助他尋找出路,終有一天會被感動的。這過程中要很多的堅持,否則會很容易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