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對職場緘默:重建教會教導職事

教會對職場的緘默,反映現代人割裂生活模式...... 在多元社會中,重尋教會身份,振興教導公職,恢復其全面功能,幫助信徒在不同領域,在掙扎中尋獲生活和工作的意義,打破職場的緘默。

引言: The Scream (1893) 與「職場緘默」

  1. 「職場」處境
    1. 教會不談論職場事
    2. 信仰沖擊在職場
    3. 牧者跟職場脫節
    4. John C. Knapp (2012) How the Church fails businesspeople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1. 實踐神學詮進路:Swinton & Mowat (2006)
    1. 實踐(Practices)
      1. 蘊含「價值、信念、神學、和其他假設」
      2. 「傳統和歷史的載體」
    2. 還原處境複雜性(complexification)
  2. 「職場」:Knapp (2012)
    1. 教義扭曲
      1. 聖俗二分、公共和私人空間二分
      2. 職場和教會被視為兩個互不相干的世界
    2. 二分思維
      1. 權宜之策
      2. 自欺
    3. 建議:重建召命觀和職場倫理
    4. 評論:輕看堂會教導功能
  3. 詮釋「職場緘默」:Osmer (1990)
    1.  現代化(modernization)沖擊的後果
      1.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2. 急速社會變遷(Rapid Social Changes)
      3. 結構多元主義(Structural Pluralism)
      4. 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
    2.  堂會兩個常見回應方式
      1. 附和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 推廣信仰能提升個人滿足度
        • 信仰是個人自決資源之一
        • 職事以滿足個人需要為目標
      2. 反現代化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
        • 宣稱信仰倫理立場,不理會理性討論
        • 要求成員對群體立場絕對效忠
      3. 評論:兩者皆對教會教導權柄造成不能逆轉的耗損
    3. 建議第三條路:恢復教導公職(Recovering the Teaching Office)
      1. 重拾新教威權改革家對教會教導理解
      2. 留心沖擊帶來教會更新機遇(Possibilities)
        • 不要妄尊為大,教導須服膺在福音終極權柄下
        • 回復初期教會以勸說為本的教導權柄
        • 重尋在時代中獨特身份
    4.  重建教會教導公職
      1. 教導是教會維生功能
      2. 三個恆常功能
        • 決定教會信念和實踐規範
        • 在時代和處境中解釋信念和實踐規範
        • 建立教導體制
      3. 教導結構因時際宜地演變
        • 實踐神學反思模式
        • 由三個教導中心組成的體制:堂會(Congregations),宗派(Denominations)和神學院(Seminaries)
        • 福音是教導終極權柄,眾多教導單位只有次終極權柄
        • 各單位地位平等,以勸說為權柄
        • 堂會任務:幫助信徒知悉日常生活的意義,修復支離破碎的思維和倫理格局。

總結:教會對職場的緘默,反映現代人割裂生活模式,這是現代化過程的後果,關鍵是教會有沒有把握機遇,迎接時代挑戰,重拾新教傳統,在多元社會中,重尋教會身份,振興教導公職,恢復其全面功能,幫助信徒在不同領域,在掙扎中尋獲生活和工作的意義,打破職場的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