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學醫科三年級的時候,於兒科病房裡遇上一個很特別的小孩,他天生不能吃糖,因他患上「先天性雙糖分解酵素缺乏症」!看見他那雙惹人憐愛的眼神,我便立志要成為一位兒科醫生。當上了兒科醫生後大約三年,我被調派至兒童腫瘤癌症病房工作,也不知為何,心裡時常記掛着這群病人及其家屬。從那天開始,我便渴望成為兒童癌症專科醫生。這些患上重症的病童和家人,便是我在職場上的熱忱所在。這是我積極工作的動力,我會形容這是在我心裡燃燒的「一團火」。感恩的是我的興趣和熱誠能夠在我的工作上得到發揮。日復日,月復月,我便在這專業上努力工作,考取了專業資格,隨後還有機會出國深造。雖然十分辛勞,但看見病人康復,心裡也感到安慰。我留在公立醫院服務,也未曾考慮過要離開。
香港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政府政策改變。「雙非」兒童(父母也不是香港居民的內地市民)在香港出生擁有居港權的方案造就了不少「私家」兒科醫生發展的機會,私人市場也向我「招手」。坦白說,一個高薪的資深職位相當吸引。薪酬固然是考慮因素之一,也是服務市民大眾的崗位,跟我行醫助人的理念沒有衝突。反正在政府醫院裡資深職位不多,不如到「外邊」闖一闖,或許能有更好成就。但是,心裡「隱隱」地感到不安。我想起聖經中的一個故事,當年耶穌的門徒也曾「求職」,期望自己在耶穌「得國」之時作他左右副手,耶穌卻說道:「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心裡反思:「我知道嗎?」。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教會祈禱會,剛巧聽到以下對話。甲弟兄說:「剛剛退下部門主管之職,心裡計劃騰空多些時間做義工和陪伴家人。可是,與此同時醫院院長一職懸空,而他又察覺沒有適當人選有能力升任,他感到責任上應該仗義幫忙!」。乙弟兄卻反問他:「做院長是否你的熱忱(Passion)所在?」這個問題直闖我的心中,我便婉拒了私家醫院的「誠意」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