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變遷,人對工作 的要求也隨之而改變,從前工作只為賺錢糊口及養活妻兒,如今卻希望透過工作為 個人帶來心靈滿足。但可悲的是...

現代人往往以工作來定義人的身份,工作類型及成就建構了自我身份。人努力工作的背後源自一份難以滿足的自我實現渴求,人在工作時往往以自我為主,強調工作成效,忽略他者。巴特的工作觀...

對很多人來說,工作就是工作,當中與人的關係不是他們的關注,工作成效利益至上。 職場的關係上的建立和維繫的動機有時是為了工作上的便利,多於對工作的人的關注。 本文從巴特的工作觀入手,嘗試...

「賜予、安置、促使」是神的創造中的秩序,強調了造物主的主權,是人不能操控、預計及明白。

女性在職業生涯一般會因著照顧家庭而有所轉變,不過,發現這改變帶來的影響是我意想不到的!以下將透過創造觀及召命觀回應及整理當中的處境,期望能 探索自己的身分和更認識神。

莫特曼在其《盼望神學》主張「基督教神學歷史地論及上帝,而終末地論及歷史」,即以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為主軸,探討上帝終末的應許如何落實在歷史實況中。

不少人認定工作只是養家維生的必要途徑,且常伴隨辛勞和煩惱,人若能在工作中得著滿足或快樂更屬難能可貴。

締造新文化並不是要由零開始,而是在現有的文化中,發現其中值得欣賞的優點再加以培育,以改變工作中的固有文化。

面對著有如洪水猛獸的工作狀態,雇員往往無力抵擋,唯有接受,於是不合理、不公義的現象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文化。

神要信徒放棄世界,其實並非離開世界。走入教會,關上大門,不問世事,就是放棄世界的信仰和文化;在職信徒能捨己跟從基督,走進世界,轉化世界,更要堅守在職場中,才是回應上主的呼召!

其實工作是衹爲自己嗎?神的呼召是要大家都去教會事奉嗎? 神設立教會是要信徒離開工作崗位參加教會的事奉嗎?

在思想我們應以甚麼態度來取得工作平衡以先,或許我們可以想想甚麼是豐盛生命?「豐盛」源自上帝,也是我們努力工作的動因。

基督徒舞弄的三個玻璃球,主要是代表職場、家庭和教會,偶一不慎便會「失衡」,造成嚴重破壞。

安息日的意義,不在於辛勞工作後需要休息,而是放手把工作交托給上帝,願意放下生命主權而以上帝為我主我王。

工作狂之所以工作,不是因為渴望透過受僱而得報酬,而是要向自己證明某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