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從教會觀看對飲食業的宣教與牧養 (上)
教會的角色
「我們所關注的,不僅是人「決志」相信基督。我們的工作,乃是讓基督的能力將人改變,使他們形成新的群體,繼而將福音傳給他們自己圈內的人,以至最後傳給未聞福音的人群。所以,傳福音的最終目標乃是建立活潑的、有動力的、為主作見證的教會。」[1]在筆者看來,這教會包括有形的及無形的教會。因此,除向飲食業從業員宣教之外,牧養他們是另一個重要的環節。
(一)教會的陪伴
然而,各個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牧養場景,不同的弟兄姊妹亦有不同的掙扎,不同的需要,有很多牧者以為自己明白、知道、清楚了解弟兄姊妹的處境,但弟兄姊妹卻認為牧者若不是身在其中,是未必能完全明白及體會自己的難處與辛酸,因此作為牧者,應該謙卑聆聽,在他們艱難的時候,陪伴弟兄姊妹並且與他們同行,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與他們同笑同哭,用心感受他們的壓力,了解他們的情緒,不要與弟兄姊妹的生活距離太遠,以致不能明白當中的困難與掙扎。對飲食業從業員的牧養亦然。
(二)教會的牧養
牧養較為基層的弟兄姊妹除了在靈性牧養的層面外,首先要關顧的是他們的基本需要,包括經濟、工作、教育、身體、居住、社交等各方面。要先讓他們從信主後的改變慢慢適應過來,避免返回原先的生活圈子或習慣之中,[2]因為飲食業從業員容易沾染嫖、賭博、飲酒等的不良嗜好,[3]因此要先從生活細節上開始與他們同行,幫助他們改正陋習。同時,更要鼓勵他們要有專業的見證,基本是做好他們自己份內的工作,盡心盡力地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最好,這就是為上主作見證。
如前所述,由於飲食業從業員的作息時間比較特別,縱然他們願意參加教會聚會,但因工作時間關係,未能參加一般教會的聚會,若教會能為着他們的需要,而安排一些特別的聚會時間,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但明白這亦是資源分配等等的問題,教會沒有可能每一天在深夜、凌晨或清晨都舉辦聚會,或每一天都有崇拜,因此,若能聯合同區的教會,一起服侍服務性行業的弟兄姊妹及其家人,輪流在周間舉行晚堂崇拜,讓他們無論在哪一天休假,都可以參加聚會,這樣就能解決他們未能參與崇拜的問題。[4]這是發揮教會大公性特徵的一個向度,亦體現教會的另一個特徵——合一性。
另一方面,除了製造對飲食業從業員有利的崇拜時間外,吸引他們來到教會,教會的牧者也能去到他們的工作場景,在他們的落場時間與他們一起,舉辦一些與他們生活有關的課程或講座,如與健康有關的講座,或與他們建立緊密的關係後,而他們又對信仰有興趣,亦可以進入弟兄姊妹的生活場景去裝備他們,讓他們更能與上主建立穩固的關係。
但這可能衍生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弟兄姊妹的工作場所,牧者也不方便經常到訪,除非弟兄姊妹的老闆有意開放餐廳作為聚會點,因此另一個方向,就是牧者要成為飲食業從業員的弟兄姊妹的同行夥伴,幫助他們自己在同事之間作光作鹽,為上主作見證,幫助他們在職場之中宣教,牧者可在他們背後推動、幫助與扶持,當他們有需要協助時,就全力協助,這也是對職場弟兄姊妹的牧養。筆者認識一位從事飲食業的姊妹,她很有心在職場傳福音,因此她刻意放下工作數月,去裝備自己成為職場宣教士,報讀了一個宣教課程,然後去尋找一份在酒樓的樓面新工作,進入職場中間去向同事及老闆傳福音。感恩地,她亦得到教會牧者的支援,當她有需要時,牧者就去到她工作的地點,為她的同事開一些成長班、查經班及洗禮班等,牧者亦不介意課堂中可能只有兩位學員,仍然投入地教導,這是一幅何等美好的圖畫。
以上只是這美好圖畫的一部份,而筆者亦看見另一個部份,就是牧者沒有輕看那位姊妹,沒有以功能化來看待姊妹,沒有覺得自己是牧者就高高在上,有超然的地位,有些工作只有他有資格去做,亦沒有覺得那位姊妹沒有資格當職場宣教士,牧者願意配合姊妹,幫助姊妹在職場發揮。教會亦支持她在職場的服侍,沒有因她沒有在教會事奉而不滿,實際上是姊妹根本不能夠返教會崇拜,但教會沒有放棄她,還全力支援她,而姊妹亦沒有覺得自己擁有特權,她仍盡自己能力返祈禱會,她在教會當中仍然謙卑有禮;教會能有這樣的胸襟,實在難能可貴。我更看見的是上帝的子民在主裡的交融,他們互相合作,沒有階級之分,沒有高低之分,大家一同在基督裏,基督亦在大家中間,大家融合成基督教會的身體,大家在彼此的裏面,但卻沒有因此而失去自己,亦沒有因此而變成對方。[5]
總結
以上所提及的,只是以教會論作為起點,對飲食業從業員的宣教與牧養的初探,筆者知道仍有很多不足之處,若果落實推行,當中必會遇見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的挑戰,但亦在迎向挑戰中學習與神同行,同步成長。
教育機構並不是世上唯一的教育家,人們學習還需要透過家庭、群眾和職場,神把這些連繫在一起,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系統,[6]正如教會不是我們唯一與神相遇的場景,弟兄姊妹也可以在他們自己工作的職場,在自己的家庭中,與神相遇,牧者可以提醒弟兄姊妹在生活細節中察覺神的作為,更可以在職場中留意上主在自己生命的塑造,以信、望、愛活出榮耀神的生命。[7]
參考專文
[1] 戴愛德、費大衛:〈普世歸主策略——建立怎樣的教會〉,載劉達芳主編:《基福叢書: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頁58。此中文譯本原刊載於《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九期,(1990年7月):48—67。
[2] 黎振滿:〈基層教會生活〉,載劉達芳主編:《基福叢書: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頁339—340。
[3] 何秉光:〈飲食業佈道事工〉,載劉達芳主編:《基福叢書: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頁156。
[4] 林文岳:〈餐廳作祭壇——飲食業工人(香港)〉,載李偉健主編:《廿一世紀系列:薪火燎原—華人基層宣教策略》,頁59—60。
[5] Stevens,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61.
[6] Stevens,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251.
[7] Stevens,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248—249.
書目
1. Stevens, R. Paul.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0.
2. 楊慶球。《會遇系統神學—真理與信仰體驗的整理》。增訂版二次印刷。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2011。
3. 李偉健主編。《廿一世紀系列:薪火燎原—華人基層宣教策略》。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2004。
4. 劉達芳主編。《基福叢書: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92。
5. 胡志偉:《本週評論:回歸廿年以來的香港教會》http://www.hkchurch.org/single-post/2017/06/22/本週評論:回歸廿年以來的香港教會 (22 June 2017)
6.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出席酒店及飲食專業人員協會成立三十一周年會慶致辭》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9/08/P201509080624.htm (8 Sep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