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會觀看對飲食業的宣教與牧養 (上)

由於飲食業從業員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群體,工作時間差不多佔據整個白天及晚間的時間,因此,現時教會縱然有600多次周間崇拜,相信仍未能完全照顧各區的飲食業信徒。

引言 

根據2014年的「香港教會普查」,全香港共有華語堂會1287間,聚會人數約有31萬人,而非主日的崇拜,即星期一至星期六的崇拜(下簡稱周間崇拜),佔整體崇拜的17%,有628次之多,雖然文章作者沒有提及周間崇拜的時間,但相信仍然未能完全顧念飲食業從業員的需要。在香港這個二十四小時運作的大都會,職業的種類繁多,工作時間不一,特別是服務業的從業員,他們的休息日通常不會安排在星期六或星期日,因此筆者不完全同意作者表示,周間崇拜這現象是由於宗教消費主義使然,中間也有好些堂會是為着照顧不同工作時間的弟兄姊妹而設立周間崇拜的。[1]  話雖如此,但由於飲食業從業員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群體,工作時間差不多佔據整個白天及晚間的時間,因此,現時教會縱然有600多次周間崇拜,相信仍未能完全照顧各區的飲食業信徒。 

根據香港政府在2015年的統計數字,從事飲食業的人數約有242,000人。[2] 他們的工作時間長,從業員學歷偏低,薪酬不高,是屬於香港的基層群體,[3]  然而香港的大部份堂會都屬於中產教會,「低下階層與服務業人士難以進入」。[4]  飲食業從業員是一群很大的未得之民,但卻是教會較難接觸的一群,如何向他們宣教及如何作出牧養,是本文嘗試探討的內容。 

「教會」的含意 

希臘文「教會」(ekklesia) 一詞,意謂聚集、集會,從「召喚、呼召、召出」(klesis)一字而出,從原文詞性   (defining modifier) 來說,有「上主的教會」之意;教會不在乎大小,強調的是上主的主動性,是上主主動的招聚會眾一同聚集,[5]  因此,這團體是屬於上主的,不是屬於我們的,[6]  而全教會的所有人都是個別地和集體地被呼召出來的。[7]  群眾被召並非無原無故的,這是上主的心意,對今天的信徒來說,目的是要蒙召脫離罪與死、蒙召與上主建立親密的關係、蒙召將來要承受天國這產業、蒙召成為「屬上帝的子民」,這是教會這個字的含意。[8] 

教會的使命 

既然屬上帝的子民被呼召出來,一同聚集,必然有其目的。在地上,教會作為神國最主要的代理,有其使命,其中一樣就是要領人歸入神國,而不是領人歸入單一的「教會」,透過在地上可服侍的一切範疇,包括家庭、社區、不同的工作場景等,作為神國的子民,要為上帝在地上作光作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帶出其生命的意義,領人歸入神國。[9]  因此教會的其中一個標記就是傳福音及宣教(也可作本地宣教),把天國的好消息傳開,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飲食業從業員是比較困難接觸的,原因是他們的生活、工作時間,甚至乎他們的工作環境都跟一般人有異,特別是工作時間。他們的工時較長,而大部份廚師的工作時間都分為兩部份,有兩段上班的時間,中段為他們的休息時間,行內人稱之為「落場」,而餐館的服務員是輪班制的,他們每天上班下班的時間都不同,有一些更複雜到分九個更期輪班,他們大部份都工作長達十多小時,以致他們很少行內的朋友,亦很少機會參與社區活動,再者飲食業從業員的假期很少,而且通常更被安排於非公眾假期休息,[10]  他們的休息時間、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以及娛樂的時間已經很少,更遑論要他們到教會參加崇拜。 

然而,耶穌在臨離開世界之前,吩咐使徒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對着這龐大數目的飲食業從業員,對着這龐大的未得之民,他們看似被教會所忽略了,教會能否調整一下策略,不是單單要人進到教會聽道,而是教會要進入世界,向他們傳講這個好消息,讓他們也能夠得着豐盛的生命。正如主耶穌作為人子是已經準備好出去,定意要祝福各方、各國、各民、各族,因此,我們的使命工作不是要領人「來到教會」裏面,而是要跟隨人子,與人子一起進入世界。[11]  因此教會可以進到飲食業從業員的工作地方主動與他們接觸,這也許是第一步。 

教會作為宣教角色 

每當我們提起教會,大部份人會想起的是一座一座的教堂,但由於香港的土地問題比較獨特,大部份的堂會都是建立於大廈之內,各式各類型都有,而香港的居住密度極高,亦極集中,只是這小小彈丸之地,就已經有過千間教會,這些有形的教會可以稱之為地方教會;但是有很多人不敢踏進教會之內,望而卻步,特別是一些基層人士,因為香港大部份的堂會都是比較中產,基層人士進入其中,會覺得自己與他們格格不入。再者,有形的教會很難全面關顧飲食業從業員,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他們當中很少是基督徒,就算在他們當中有基督徒,但是受到他們工作時間等因素的影響,亦很難回到教會當中聚會,因此他們是差不多沒有機會回到教會當中認識主耶穌基督。[12]  然而教會更有其大公性、普世性的特徵,意謂這教會是所有相信基督、重新得救的基督徒所組成的,這教會不受時間或地域所限制,就算只有兩三個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聚會,哪裏就有基督在他們中間(太18:20)。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在一起,教會就在那裏,因為只有相信基督的人就是教會的肢體。這教會是大公的,大公性的教會排除了人為的偏見,亦不分種族,沒有地域的阻隔,只以基督為首,我們就是教會的肢體。[13]  因此,假若教會當中有飲食業從業員的肢體,他們可以透過他們自己的行業進入世界,分散在教會以外,聚合在教會當中,[14]  在職場當中與同事見面,作為一個職場宣教士,把福音傳開。 

有作為福音機構的前線同工分享說,他們發現最困難的並非向飲食業從業員傳福音,帶領他們歸主,而是如何栽培他們可以扎根在基督的話語裏,讓他們在自己的行業裏作見證。[15]這除了是宣教的問題,也是牧養和關顧的問題。

 接下文,從教會觀看對飲食業的宣教與牧養 (下) ……

 

參考專文

[1] 胡志偉:《本週評論:回歸廿年以來的香港教會》http://www.hkchurch.org/single-post/2017/06/22/本週評論:回歸廿年以來的香港教會 (22 June 2017)

[2]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出席酒店及飲食專業人員協會成立三十一周年會慶致辭》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9/08/P201509080624.htm (8 Sep 2015)

[3] 何秉光:〈飲食業佈道事工〉,載劉達芳主編:《基福叢書: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92),頁154—157。

[4] 胡志偉:《本週評論:回歸廿年以來的香港教會》。

[5] R. Paul Stevens,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0), 83.

[6] 楊慶球:《會遇系統神學—真理與信仰體驗的整理》,增訂版二次印刷(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2011),頁246。

[7] Stevens,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83.

[8] 楊慶球:《會遇系統神學—真理與信仰體驗的整理》,頁247—248。

[9] Stevens,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185—186.

[10] 林文岳:〈餐廳作祭壇——飲食業工人(香港)〉,載李偉健主編:《廿一世紀系列:薪火燎原—華人基層宣教策略》(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2004),頁56—58。

[11] Stevens,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210.

[12] 何秉光:〈飲食業佈道事工〉,載劉達芳主編:《基福叢書: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頁158。

[13] 楊慶球:《會遇系統神學—真理與信仰體驗的整理》,頁248。

[14] Stevens, The Other Six: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211.

[15] 林文岳:〈餐廳作祭壇——飲食業工人(香港)〉,載李偉健主編:《廿一世紀系列:薪火燎原—華人基層宣教策略》,頁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