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督教終末的角度思考今日工作的永恆價值 (下)

莫特曼在其《盼望神學》主張「基督教神學歷史地論及上帝,而終末地論及歷史」,即以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為主軸,探討上帝終末的應許如何落實在歷史實況中。

從莫特曼的終末觀看工作的價值 

莫特曼在其《盼望神學》主張「基督教神學歷史地論及上帝,而終末地論及歷史」,即以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為主軸,探討上帝終末的應許如何落實在歷史實況中。「耶穌基督以及其未來」,為人帶來一種「新」和「未來」的期盼:終末。這終末盼望不在今生今世之外,而在今生今世的經歷,是建立於對新創造-基督復活的盼望,因為上帝一直是「在我們前面」的上帝,因著基督的復活,人有盼望在上帝應許的終末裡與祂相遇。[1]  莫氏針對不少基督教「終末論被描繪成上帝對天上的好人和陰間的惡人進行最後審判的圖像」,強調基督教的終末論本身就是「向前的」特殊眺望和投注,亦是當下的覺醒和改變,從來都不應是世界帶有恐怖主義的終結,反而是「萬有的嶄新創造」的「開始」,因為「基督教終末論是對被釘十架的基督復活的追憶性盼望」,所以「基督的終局」同樣是「他真正的開始」。[2]  所以終末並非對現有世界的破壞,或要進到另外一個世界,而是現有的世界經歷只是上帝可實現創造性的新開始,即整個世界迎向神的終末來臨。[3] 

莫氏終末是上帝的「將來」(Zukunft)和到來(Ankunft),起源於上帝的歷史、上帝的經歷與上帝的盼望,是一種「新」(Novum)的時間的起源,上帝「將來」的力量超過每段歷史上的時間,因此終末論的「終末」以來臨的上帝觀和到來的「將來」概念所建構,令將來的時間隨上帝榮耀的到來而終止。在基督從死裡復活讓世界「回轉」的當刻,開始了永恆的時間,把將來從「歷史的暴力」中拯救出來。[4] 

基督復活的開始,就是神榮耀到來,馬上將終末帶來人類的世界,包括世界內物質與非物質的事物,均正式迎向神的終末。人的身體和靈魂將在終末時一同死而復活,轉變成不死的生命開始,成為全在的存在,故終末帶來「新」的永恆讓生命不再受限於時間,人得以完全地投入於整個生命 ,即今生將迎向終末,連結為整全的生命。[5]  耶穌復活帶來的終末新創造,源於他作為末後的亞當,以一個完全的人在世生活受苦,最終死後以肉身的方式來復活,讓我們看到祂救贖我們的模板,甚至是整個世界被救贖的樣板,在基督的救贖下,我們以至世界將是以物質和肉身的方式被救贖而復活。[6] 

莫氏的終末觀亦推展至整個歷史和宇宙層面,從《尼西亞信經》中提及永生乃是「將來世界的生命」出發,提出終末盼望遍及所有生命和世界,因此終末時臨到的上帝國將臨到「一切事物的嶄新創造」,即基督再臨時歷史的圓滿終結和最終狀態。[7]  在終末圓滿時全地萬物最終將「在基督裡」客觀地與神和好。[8]  因著基督帶來的和好,正如啟示錄中提及,終末時新耶路撒冷(上帝國)降臨地上,代表屆時整個現存的世界並非會被毀滅或全然廢棄,而是被更新和納入新聖城,所以基督復活為世界帶來新的創造秩序,現有的世界已被納入,最終在終末新聖城臨到時「同歸於一」,[9]  屆時萬物將得著轉化達到神心中最美好的狀態。 

在這個萬物將被神轉化的終末觀下,神從未否認原初看為好的創造,尤其是按神形象受造的人和在世界的工作。人按神的形象被造,就在地上完成神委託的工作來表現出神作工的形象,關鍵是人要為著神作工,以及在神的創造秩序中盡其本份,做好自己份內工作,以盡地上管家的責任。神未有因人的墮落而廢除對創造秩序的設定,只是人墮落後因著罪性驅使傾向只為滿足自己而工作,偏離了神的原初設定。因此耶穌基督帶來的拯救,是要人靠著神賜下的聖靈重新掌握神創造秩序的真知識,[10]  醒悟存在於創造秩序中的工作其原來意義:按神的心意為身邊的人工作,在神創造的世界中重新做回一個合神心意的管家,讓現有世界因著人的努力工作更能展現合神心意的姿態,迎向基督復活帶來的終末。[11]  現世的工作並非迎向一個毀滅的終末,而是直接迎向轉化的終末,所以現世的工作不單有著內在觀值,也因著今世和終末的將來世代有連續,有了永恆終極的意義,即這種連續性確保今世的工作努力都不會白費,一切工作的成果都在終未的「世界轉化」中潔淨後,將被神整合成為新天新地的一部份。[12]  這種觀點有著聖經的支持,例如啟示錄中強調新天新地是「神子民終末居所的說法」,和馬太福音主禱文中提及願神的國降臨,「盼望神『統治全地』,意味著『盼望神對世界的統治能夠最終落實』」等,在在反映從新約的神學角度,終末中物質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世上工作作為物資世界的一部份,屆時連同其他一切受造之物將藉「轉變」得解放。[13]  因此耶穌的復活表明神將終極地轉化其創造的一切,包括當中存在邪惡、中性以至美善的事物,讓萬有(包括工作)都「服在祂的腳下」,無分屬靈與屬肉體,歸入神的榮耀的全然完成之中,所以今日在世的工作既是朝向神終末的轉化,是有著永恆的價值的。[14] 

終末來到的新耶路撒冷既是神新創造的重要部份,屆時將無限地超越人類可計劃或執行的一切。新創造基本上是一份禮物,人不必做甚麼事,只需「等待」迎向。這個終末觀下的新創造是原初創造的「再肯定」,即肯定現世的一切包括工作都有其永恆價值,既可補充單從創造的角度來看工作意義的限制;[15]  亦可糾正過往教會一直受路德「因信稱義」的唯獨恩典主張下,人的工作並無永恆價值的迷思。[16]  人現世的工作因著終末的盼望有著永恆的價值,即使工作上遇到的順或逆,都並非徒然的,因為在終末時最終被神潔淨成為新天新地的一部份。所以轉化終末觀認定要積極努力在世工作,因為「等待迎向」與「不活動」並非等同,相反「參與神國」與「期待神國」是互補而非互斥,因此人類在日常工作中成為「神國度的同工」,等候神國度最終完全更新現有的世界。[17]  基督徒的整個生命就是藉著聖靈的臨在、與神同工的生命。即當我們工作時,復活基督的靈透過我們工作。賜下恩賜及透過它們工作的聖靈,既是終末新創造落實的憑據,亦是預告了在終末轉化世界當中人與神合作。[18]  人在迎向終末中做好工作,正正是於神的創造中做好自己大地管家的職份,與神同工。所以人不單自己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要和其他人合作,甚至鼓勵人去做好他們的工作本份,彼此合作,成為整個與神同工的人類群體,最終表現出神賦予人的形象,讓神得著榮耀。所以在終末下人更要尋求聖靈的幫助,明白神的心意,在工作中表現出對神心意的體察,以至地上的工作最終在終末來臨時完全轉化納入永恆中,真實地讓神在永恆得著榮耀。[19] 

  1. 總結

信徒在當下的現世工作,因著基督已復活迎向祂再臨的終末轉化,最終在終末時納入神永恆的榮耀中,故有著永恆的價值。人仰賴因著基督復活賜下的聖靈,面對在世的種種困難,並朝向視工作為榮耀神和貢獻公眾利益的目標、活出神「真理的仁義和聖潔」的「新人」形象,在工作的崗位努力活出分別為聖的表現,並發揮神賜下的恩賜,在迎向終末的當下參與在全愛的神那三一生命當中。所以人的工作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因為每個人的工作都在參與神的新創造中,彼此為所屬的「新人」群體服務。[20]  盼望更多信徒明白自己的份內工作有著神看為好的創造價值,以及當下世界的時間已和來臨中的終末接軌,令工作同樣有著永恆的價值,以至有盼望盡力帶著感恩的心為神和世界做好手頭的工作,並身體力行讓更多的人可以明白工作的價值,一同在工作上迎向榮耀神的終極方向上。

 接上文…… 從基督教終末的角度思考今日工作的永恆價值 (上)

 

參考專文

[1]莫爾特曼。《盼望神學-基督教終末論的基礎與意涵》。曾念粵譯。(香港:道風書社,2012),頁9-16。

[2]莫爾特曼。《來臨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終末論》。曾念粵譯。(香港:道風書社,2007),頁1-4。

[3] 林鴻信:《莫特曼神學》,頁81-115。

[4]莫爾特曼。《來臨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終末論》。曾念粵譯。(香港:道風書社,2007),頁62-63。

[5]莫爾特曼。《來臨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終末論》。曾念粵譯。(香港:道風書社,2007),頁131-133。

[6] Cosden, Darrell.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6, 55-57.

[7]莫爾特曼。《來臨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終末論》。曾念粵譯。(香港:道風書社,2007),頁164-182。

[8]莫爾特曼。《來臨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終末論》。曾念粵譯。(香港:道風書社,2007),頁300-302。

[9] Cosden認為啟示錄提及終末的新耶城要臨到地上,所以新耶城並非單單是神聖的城,亦是有著和現有世界的同質性(屬地),意味現存的世界仍有永恆意義,因為將在終末時完全被神轉化為新天新地的一部份。Cosden, Darrell.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6, 55-57.

[10] O’Donovan, Oliver. Resurrection and Moral Order,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4, 76-83.

[11] Cosden, Darrell.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6, 86-91.

[12]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2),頁130-132。

[13]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2),頁134-136。

[14] Cosden, Darrell.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6, 59-65.

[15]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2),頁143。

[16]Darrell討論到馬丁路德的唯獨恩典論下,人的得救完全是歸因基督的救贖,人的努力是全然無功的。推而論之,終末的來臨既全由救贖的恩典完成,地上的工作對終末好像全無任何的貢獻,只有在終末來臨前有著屬地的短暫價值,暗示地上的工作並無永恆價值。Cosden, Darrell.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6, 72-76.

[17]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2),頁142。

[18]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2),頁162。

[19] Cosden, Darrell.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6, 91-97.

[20]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2),頁264-276。

 

參考書目 

  1. 張慕皚、梁家麟、鄺炳釗、鄞穎翹:《工作與休閒》。香港: 光恩應用神學研究,2012。
  2. 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2012。
  3. 莫爾特曼。《盼望神學-基督教終末論的基礎與意涵》。曾念粵譯。香港:道風書社,2012。
  4. 莫爾特曼。《來臨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終末論》。曾念粵譯。香港:道風書社,2007。
  5. 林鴻信。《莫特曼神學》。台北:禮記出版社,2002。
  6. Cosden, Darrell. The Heavenly Good Of Earthly Work.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06.
  7. O’Donovan, Oliver. Resurrection and Moral Order: An Outline for Evangelical Ethics, 2n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4.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