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與金錢

金融界講求回報和風險管理,許多試探和引誘,讓罪性有很大空間發酵。基督徒金融從業員在當中有甚麼掙ᡰ?如何自處?

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和扭曲的社會文化,每天都影響著我們。我自細在教會長大,細細個牧師、傳道人已教我「貪財是萬惡之根」,「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等等。一講到錢,教會的立場方向好清晰,一般會把錢與貪愛世界劃上等號,甚至視為洪水猛獸,一係避開唔講,一係就講奉獻。吊軌的是,我大學讀財務系,畢業後順理成章就在金融界工作。當年入行的原因好簡單,純粹係為興趣及較好的發展機會,並無想過是神安放我入行,或者要做什麼去榮耀神。

我不否認金融界是個高回報、高風險的行業,一切以目標為本,只要你可以跑到數,你會得到老闆的讚賞,以及可觀的花紅。但相反,如果持續無表現,或市場氣氛逆轉,隨時你甚至你老闆也可能無左份工。正因如此,罪性有好多空間去發酵,令到好多人包括基督徒受到引誘和試探。作為金融界工作者,我要努力做好份內工作,當然也希望可以升職加薪,同時我也要為信仰負責,你可以想像當中會有矛盾掙扎。

當時我主要推廣一些零售的投資產品,包括高息票據,認股證(窩輪)等,部份有槓桿成份,簡單講,就是刀仔鋸大樹,睇中方向有機會短時間賺幾十%,而在最差情況下可能全軍覆沒,所以拿懾時間好重要,相比買賣股票的風險自然較高。這類產品有一定吸引力,但背後風險不低。作為sales,我的目標自然希望提高銷售額,心裡卻有掙扎。我會為自己定下原則底線,例如出產品方面,要過到人過到自己,盡量不推出一些高風險的條款,而一些高風險產品就盡量不去大力推。此外,也多做投資者教育工作。我覺得要幫助投資者去拆解產品的投資特性,但不是你想這樣做就會成功,因為仍有好多人只係對貼士有興趣。

記得當時,每個發行商有一條電話熱線讓散戶投資者隨時查詢。有一日,我收到一個查詢電話,對方是一位女士。她說丈夫早前意外去世,她把剩下的錢全數買入窩輪,最終由於市況逆轉而全軍覆沒。她邊講邊哭,問我可以點做?那一刻我像突然成為心理輔導員,和她談了很久,不單是投資相關的事,也希望可以給她一些支持和安慰。後來回想,這經歷刺激我去反思我的工作如何行下去,到底成為別人的祝福還是咒詛?我睇到自己的角色,需要多做投資者教育,使他們知道甚麼該做不該做,真的非常重要。

作為基督徒,我問自己做生意的方法跟其他同行是否一樣?我向上司反映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性,雖然未必能夠即時帶動銷售額,始終建立品牌是長線投資,較賺快錢重要,對市場定位也屬正面,結果爭取到不少進行投資教育的機會。在個別情況下,我甚至會主動叫人不宜入市,投資者必須對產品有充份認識後才開始參與買賣,也會間中建議他們在風險高的時候離場觀望,慢慢成為市場上另類的聲音。
正因為金融界有好多誘惑和試探,我更加需要捉緊神。我留意到金融界有好些基督徒,但浮上水面的不多,部份甚至刻意潛水,作風低調,認為這對工作較為方便。相反,我就較為高調。感謝上帝的帶領,讓我有機會在這獨特的行業工作,更有機會把兩套不一樣的價值觀整合,期望自己能成為不一樣的金融從業員,在工作崗位上學習作好的見證榮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