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教會群體與職場使命—教會觀與職場 (上)
至二十世紀初及到二十一世紀,特別想論述有關沃爾夫的教會觀,他的想法是教會需包括基督及聖靈的工作,他認為教會應該是由聖靈把群體與三一神聯合起來,且與基督歷史結合,在末世中成為新造的人。沃爾夫認為的教會應該以馬太福音中十八章20節作為基礎「因為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他指出只要奉基督的名聚集的群體,神就臨在其中,這便是教會;而教會因著信徒一直彼此服侍,並向世界宣告福音,因此教會能生生不息的地延續可去[1],我相信這也是建立職場教會其中一個基礎及目標,就是無論在那裡,只要有兩三個人奉基督的名聚集的群體,已經可被稱為「教會」,當中的教會是有使命的—要向世界宣告福音。
及至在後現代社會中,後基督化社會的教會觀,如何切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基督教作家克拉柏(Rodney Clapp)對此有部分的分析,學者同時指出,由於二十世紀末,西方教會掉進被邊緣化的位置,令教會對社會沒有造成影響,變得可有可無,克拉柏認為教會應是可見的,他認為成為「有果效的教會」,教會必須建立其獨特文化,讓後現代人在另類文化中經歷「真正的教會」[2]。克拉柏指教會的另類文化,就是信徒的信仰生活是要活出真道,使信仰生活就是另類文化;他又指出在後現代社會群體中,教會作為新的族類,不但與流行文化抗衡,另一方面教會應該創造新文化,而不是個人化、私有化……因此克拉柏認為教會不應再看自己為「私人會所」,教會必須進入世界,活出新道[3]。
從舊約到新約、從十六世紀到現今後現代社會,「教會」裡裡外外正不斷經歷重整、拆毀、更新,但離不開的是,教會之所以成為教會,就是因著有一群屬神的人聚集、敬拜、事奉神的時候,那裡就成為教會。耶穌基督在世時,沒有吩咐門徒建立堂會,反而耶穌於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節,耶穌所差遣的大使命中,吩咐門徒「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教會建立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差遣人和被差遣的群體。
這也是對於信徒在職場上建立「教會」設下一個明確的目標和基礎,如上文提及,教會要成為「行動派」、成為「動態的群體」,就是當信徒在不同的環境中聚集敬拜時,那裡就成為教會。
職場與教會
從探討「教會」於不同時代的變遷和更新,再延至進入探討今日神的子民所面對的職場的環境,如何與教會觀念有所連結。
沃弗(Mirsolav Volf)於〈在聖靈裡工作〉一書探討工作與神的靈時,其中提到我們今日的工作,是一種召命。路德的召命觀中描述到,他認為所有基督徒都有召命,而基督徒在他各類的工作中也可算是召命; 路德把基督徒日常工作與信仰的核心聯繫在一起:對基督徒來說,神的呼召是所有職業的依據[4]。但我認為當中路德的召命工作觀中,可取之處是他所提及的,讓基督了解到,今日我們身處的職場,是神對人的一個呼召;神呼召祂的子民時,不一定呼召於教會機構下或教會內服侍,而是各類工作中也可以實踐主的使命和呼召。對於路德所提的「召命工作觀」,沃弗對此也提出限制和批判,指出工作是召命的觀念容易於意識形態上被誤用[5]。
承上,沃弗認為路德的召命觀會所帶來矛盾和限制,沃弗提到靈恩神學能更穩固說明每位基督徒在教會內外進行任務的多重呼召;他指出至不應把靈恩狹隘地定義為教會活動,基督的靈不但在基督教群體活躍,而是渴望透過基督教群體影響世界[6];而呼召與靈恩的關係在於,藉著福音的傳講,當基督徒被置於各種處境,都要按神國標準活出呼召,結出聖靈的果子[7]。從聖靈恩賜角度理解基督徒在世界中的任務,那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必包括在內,神的靈呼召及分賜力量予基督徒,使基督徒的工作是活於召命中[8],由此可知,所有人類的工作都得靠神的靈在人身上運行,而我們的工作是在神的靈指導下進行。當我們認同基督徒工作(任何類型的)也是與神同工的話,今時今日基督徒的工作應是透過聖靈,在工作中與神合作,將工作變成在上帝新創造的「計劃」中與聖靈、與神同工[9]。
因此我們可更進一步了解到,「凡俗工作」能視為與神同工時的重要性,現今基督徒所面對職場的迷思和困惑是,首先,他們認為面對神的靈感動臨到時,他們當下的反應是認為要放棄現有的職場而去回應「呼召」,然後他們所理解的「回應」是要在教會內服侍,卻容易忽略了上帝呼召他們在現有的岡位裡,不但服侍神,更是配合上帝工作。而尤其對於活於香港的基督徒來說,所面對職場的困難和艱辛是來自整個職場的文化和風氣,所以基督徒不但需要確信神的靈會成為他們職場上的指導,而且當我們的工作是按神國標準活出呼召的時候,就如路加福音十四章18節,耶穌所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基督徒當下的工作環境就是一個神臨在的地方,基督徒所身處的職場也因此成為一個聚集而且歡迎上帝一同工作、合作的場地。
沃弗又於〈在聖靈裡工作〉內引述,當神呼召祂的子民時,同時聖靈會賜予他們才幹和恩賜,而每一個基督徒都會有聖靈的一些恩賜,而當中部分恩賜只能透過工作運用時,這證明了工作必被看為基督徒生活中的核心[10]。當工作成為基督徒生活中的核心時,自然職場的地方便要成為一個神臨在並且讓神與人相交、相遇的「場地」。
當我們論述到「職場」是與神相交的地方,與神相交的方式亦是作為「職場教會」所會關注的一點,作為基督徒身份的關鍵是透過聖靈與神相交,敬拜—就是一種活在世上時與神相交的方式,基督徒必須全人敬拜神,當中包括我們的工作也是敬拜的一種,當工作事奉時,同時也是敬拜神;當我們在職場上實踐上帝的旨意同時,我們同時也能享受神的臨在[11];除了於工作中實踐上帝的命令和任務同時,我們在職場裡,也要享受與神獨處:敬拜和向神感恩、禱告,我認為這是實踐「職場教會」的具體體現,當神的靈感動人在職場裡工作和敬拜時,並不是偏向任何一者,即表示工作和敬拜都是我們根本性的活動。書中引述伍斯特福指出,「工作和敬拜、勞動學禮拜儀式的交替,是基督徒世上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徵之一」[12]。
那麼基督徒於工作場所建立「職場教會」便有其重要性的根據,基督徒需於在自己個人生命中藉著聖靈力量工作,當聖的靈臨在,滲透工作當中時,基督徒便真正在聖靈裡工作;而當每一個職場的基督徒都如此工作,彼此認證對方,繼而於同一職場走在一起時,當中的聚集就是歡迎神臨在的召集,就是「教會」。
總結
教會群體(教會論)與職場(職場神學),兩者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當眾多基督徒處身於不同的職場中打拼,面對不同的工作文化及風氣時,深信唯一可以相同的,就是我們要確信我們的工作是在神的靈指導進行,我們的工作要變成在上帝新創造的「計劃」中與神合作的一部分。而在每一個職場裡的基督徒都願意回應並且實踐的時候,這是邁向「職場教會」的第一步。而往後,當不同職場裡的基督徒願意聚集、敬拜、事奉神的時候,就是要成為差遣人和被差遣的群體。教會,就不再是形容具體建築物的名詞;教會,便能夠於地上實踐當中屬靈的影響力,因著信徒聚集、彼此服侍,向世界宣告:教會的獨特天國文化,並實踐在職場當中。
參考專文
[1]同上書,頁274
[2]同上書,頁281
[3]同上書,頁282
[4]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書房,2012),頁149。
[5]同上書,頁152
[6]同上書,頁157
[7]同上書,頁159
[8]同上書,頁162
[9]同上書,頁163
[10]同上書,頁175
[11]同上書,頁192
[12]同上書,頁194
參考書目
李日堂。《系統神學:教會論》。香港:播道會文字部,2012。
沃弗。《在聖靈裡工作》。李望遠譯。台北:校園書房,2012。
鄧紹光編。《教會不成教會》。香港:基道出版社,2012。
龔立人。《神聖與凡俗—市井的信仰與靈性》。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3。
恰克‧皮爾斯、羅柏特‧海得勒。《使徒性教會正興起》。黃善華、黃胡曉姍譯。台北:以琳書房,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