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從巴特的工作觀看職場的人際關係 (上)
對巴特工作觀的回應
巴特視工作為神學及聖經的基礎主題,20 以新舊約經文討論,建立較全面的工作觀點, 能為後現代工作提供倫理基礎。21 普里斯(Preece)形容巴特將工作推向創造和神佑的邊緣位置,避免過度靜止的召命觀。22 巴特維護近代傳統的美好元素,保留改革宗對修士制度的批評,同時反對將主動生活等同於世俗的工作、將工作聖化為敬拜 。23 巴特尤其針對19世紀當時的經濟剝削,亦能對應當代異化問題及工作流動性的情況。24 他的工作觀具實際性,顧及到人工作的經濟需要。這與他在牧會期間曾建立工會,幫助工人爭取 權益的經歷25 不無關係。
沃弗認為巴特拒絕賦予人類工作終末意義,忽略創造與新創造的關連,低貶工作的價值。26 的確巴特有意低貶工作,但他是對應當時高舉工作的歷史處境。他有其末世向導,深受布魯姆哈特(Blumhardts)的在地末世觀影響,這為在世工作的轉化提供基礎。27 對巴特來說,人的工作也是服侍,可作為對神的國度的見証,有正面價值。
巴特工作觀對職場關係的啟示
現代人往往以工作來定義人的身份,工作類型及成就建構了自我身份。人努力工作的背後源自一份難以滿足的自我實現渴求,28 人在工作時往往以自我為主,強調工作成效,忽略他者。巴特的工作觀反對把工作過份高舉,視之為對神的諭令的順服。在職場有不同職級的同工,無論是CEO、專業人士、普通文員、藍領,他們的工作職級不等同於他們的 價值,他們的價值被創造主所肯定,人在工作之上。工作間涉及不同的關係,每一位都 應該得到作為人的肯定和尊重。
可惜現今的工作觀念強調工時效率,專注在結果和產品上,他們傾向把人物化,看為達成目標的工具。現在一些公司較強調員工的培育和內在建立,這是好的,但其背後動機仍然是視員工為資源,29 而非看重人本身。巴特強調職場中的人性,人要向上帝及鄰舍負責,而非只是按自然、按己慾地生活。在職場上涉及不同層面的人際關係,包括僱主僱員、 上司下屬、同級同事。職場本身是共同合作生活的地方,在當中互相合作,彼此服侍。
僱主與僱員(或上司與下屬)30
僱主與僱員不單是合約的執行者,只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是有著互相合作的關係。僱主在地位和資源較佔優勢,卻並不等於剝削員工,而是更能積極推動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和 氛圍,建立良好的公司文化,例如:重視人的平等和價值、鼓勵工作與休息的平衡生活,建立制度讓員工能表達意見,對工作中出現的競爭予以規範以減少衝突。當然,僱員也有份於建立人性化的工作環境,每一位的參與也是有影響力。
巴特指出工作的最基本動機為求生計,僱主需顧念僱員的經濟需要,在聘請員工時應提供合理薪金,讓他們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不僅滿足法定最低要求,或只考慮巿場供求。 如有外判工作,僱主亦有責任關心外判制員工的待遇,避免間接助長剝削。僱主亦不應 輕易以裁員解決公司經濟問題。在裁員或中止合約時,仍保持對他者的尊重和顧念。僱主應重視和珍惜員工,多從他們角度去了解他們,並致力保障其權益。
工作價值和意義是僱主與僱員的共同關注。31 沒意義的工作,會使人的存在變得沒有意義。僱員選擇工作時考慮工作意義的同時,僱主亦應幫助他們明白當中意義,例如僱員的工作對於工作團隊的貢獻,讓他們在工作中得著肯定。僱主不單是關注員工能否完成工作, 卻應為僱員的好處檢視所制定的工作的價值,避免鼓吹無意義的勞碌。僱主與僱員宜一同定期檢視工作,減省多餘的行政。
而自省作為工作的一部分,僱主僱員亦應在工作上進行定期的溝通和檢視、鼓勵彼此對工作的自省,例如在工作評核時,僱主不單關注僱員的外在工作果效,更重視員工的個人 元素,包括內在的心態情緒、信念及內在想法,鼓勵他們在專業及個人有發展成長。僱主這行動出發點不是視員工為資源,而是尊重人的本質。
作為員工,僱員應審視自己的工作態度。現今勞工市場的風氣是盡量避免工作、將工作 加諸旁人、或對僱主的委派敷衍了事。僱員不應得過且過,迴避僱主委派的職責,卻應 了解僱主的要求,積極用心去做工作,認清目標並盡力完成。當遇到走捷徑或違法的做法,員工要盡力去分辨抉擇,忠於其職業的操守。
同事之間的關係
同事之間的關係是合作的關係,忠誠工作不卸責,而不是互相利用、爭競防範。他們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在工作團隊中,不獨善其身,大家都有相同又基本的動機,就是求生計養家,而他們是需要其他人才能達至這共同目的,一同分享工作成果。現代的工作傾向高度分工及專門化,人只專注眼前工作,少看到他們的工作伙伴。在認定彼此協作的關係下,同事之間除了應付自己的工作外,也可了解及關心其他同事的情況,多了解、肯定及欣賞不同崗位和部門的付出。工作各有範疇,他們要尊重不同角色,不物化他人,輕看他人的付出。即使遇有問題,仍以共同合作為首要,不互相推卸或指責以求自保。
既然工作不單是關於外在成效,也是涉及人的互動,同事之間宜多作認識、溝通,以建立團隊合作關係。工作上有時或出現競爭的情況,考慮到競爭本身的代價,同事之間應避免惡性競爭破壞了同事間的關係。在競爭時需要尋求公平、透明度,並要對自我貪婪加以 限制,以免人性的扭曲破壞不易建立的互信關係。而即使在平日的合作關係上,亦要彼此尊重和聆聽,多考慮他者的想法感受,避免因權力不均而導致剝削和欺壓。
工作作為受限的活動,休息是重要的。過度工作帶給自己和別人困擾,間接造成另類競爭和無形壓力。同事間應彼此肯定休息的重要,尊重各人休息的需要,例如避免在聯繫群組沒完沒了發放關於工作的短訊,給予他人在休假時跟進工作的壓力。同事間應鼓勵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總括而言,巴特的工作觀具實際性,其現今世代仍有其貢獻,提供了具體方向讓我們思考如何保護人性避免扭曲。他提醒我們,人在工作之上,職場的人際關係是極其重要,不容忽視和物化,更新了我們對職場關係的理解。
參考專文
20 李適清:《職場會幕》(香港:褔音證主協會,2015),頁69。
21 Preece, “Barth’s Theology of Work and Vocation for a Postmodern World,” 158.
22 Ibid., 148.
23 Ibid., 154.
24 Ibid., 166.
25 楊慶球:《二十世紀神學選讀》,頁36。
26 沃弗﹝M. Volf﹞:《在聖靈裡工作》(Work in the Spirit: Toward a Theology of Work),李望遠譯(新北市: 校園,2012),頁128。
27 Preece, “Barth’s Theology of Work and Vocation for a Postmodern World,” 163.
28 沃弗:《在聖靈裡工作》,頁182。
29 沃弗:《在聖靈裡工作》,頁182。
30 僱主或上司在角色有些相近之處,視乎公司的規模和運作,在這裡會一拼討論僱主僱員、上司下屬的關係。
31 參巴特第二項工作準則。
參考書目
Barth, K, Church Dogmatics, ed. G. W. Bromiley and T. F. Torrance. Vol. 3, The Doctrine of Creation. Edinburgh: T. & T. Clark, 1958.
Preece, G. “Barth’s Theology of Work and Vocation for a Postmodern World.” in Karl Barth: A Future for Postmodern Theology? ed. G. Thompson & C. Mostert, 147-170. Adelaide, S. Aust.: Australian Theological Forum, 2000.
李適清。《職場會幕 》。香港:褔音證主協會,2015。
沃弗﹝M. Volf﹞。《在聖靈裡工作》(Work in the Spirit: Toward a Theology of Work)。李望遠譯。新北市:校園,2012。
楊慶球。《二十世紀神學選讀》。2版。香港: 天道書樓,2013。
鄭順佳。〈工作神學初探──從《工作通諭》說起〉。載於《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四十六期(2009.1):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