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週三的聖灰日開始,今年的大齋期你會如何度過?整個2020年直到現在,無論是教會、工作、或其他私人生活,我們都在數碼媒體中遊走、浮沉。今天,網上網下界線變得模糊,資訊氾濫叫人頭昏腦脹,無數應用程式爭取用家的注意,訊息、提示不斷出現使人不能專注,社交媒體內容似是而非扭曲了價值觀,還有科技公司可圈可點的私穩政策、政府無處不在的監控等等… 我們雙目發呆,手指作痛,精神疲勞,真想有點喘息的空間。
在這數碼科技滲透生活各層面的時代,心靈很容易失去焦點。大齋期提醒我們要重新「專一注視耶穌」(來12:2,新譯本)。教會傳統透過禁食、禱告、施捨等的行動,過簡樸的生活,讓我們從複雜、紛亂的生活中走出來,省察自己的罪,單單專注那為我們付上代價,甘為世人的罪受苦的基督,預備我們迎接那復活的主。
大齋期的行動和意義,也可以體現在數碼生活上。以下設計了7個行動或操練 -「刪、序、禁、想、禱、施、分」,每天一個、每周循環,配合數碼世代的習性,從最簡單,低難度開始,每日一小步,慢慢積累成果。然後,我們也許能重新奪回數碼工具的掌控,不再被勞役,不再被操控。雖然宏觀環境我們能改變的有限,但至少在個人使用上能得著自由。
每週三:「刪」就是刪除行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下載了不少軟件、應用程式,其中有多少是個沒有實用價值、過時、浪費時間和精神的?這時可以來個手機大掃除。在我手機裡,第一星期我刪除了所有遊戲,然後每星期我打算刪掉3-5個程式。如果覺得太難太多,可以選擇每次只刪除一個。這樣,幾星期後手機和電腦應該變得簡潔,同時也建立起定時檢視應用程式的習慣,增強意識它們與自己的關係。
每週四:「序」就是建立秩序。混亂無序的應用程式排列,讓人心靈失去焦點、精神疲倦。你手機上的主屏幕是那些應用程式?這多少反映了你最重視的東西。現在是時候有意識地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生命優次、秩序是甚麼?你的聖經、靈修app在首頁嗎?我自己把數個聖經、靈修app放在前面,跟著是工作用的電郵、日曆、筆記,然後是其他日常生活如支付工具等。在這期間我想刻意地減少社交、短訊的使用,把它們放在較後的頁面,減少它們出現的次數,降低提示作用。然後每星期,我會再檢視一下,按效果再調整排序。
每週五:「禁」就是禁用。傳統上我們會禁食,刻意減少肉體上的滿足享受,以節制克己,操練心靈。同樣,科技給了我們很多十分方便的娛樂,無論是遊戲、電影、劇集、音樂等等。在這一天,來一個數碼禁食,如何?平時我也會看Netflix,聽音樂,看社交平台上的無數影片。在這一天,暫停一下,清心活著 ,是不一樣的享受。
每週六:「想」就是默想。的確,我們可曾用手機來默想?我不是指那些默想專用的應用程式,而是真的對著手機上的內容作默想。例如,打開日曆,看看未來一星期你會忙於哪些事情?有多少個會議?多少未完成的工作?可有約會上帝的時間?又例如,打開相簿app,翻去去年今天,回看相片,你在哪裡?與誰在一起?一年過去,再看這相片給你的感受是甚麼?今天手機記錄了我們生活的點滴,它不單是生活工具,更盛載著我們的昨日、今日、明日,通過它我們可以察看到自己的經歷、故事,這些都能作為默想的有用資源。
每週日:「禱」當然是禱告。除了成為默想的資源,手機也是禱告良伴。平日我們在群組收到不少代禱事項,但也許平日太忙,即使收到也只能心裡默默記念。今天,何不花一點時間回看過去一週週遭朋友親人發生的事情,教會肢體的需要,用點時間專注禱告。當然,也可以選擇看看當日手機為你帶來了甚麼新聞內容,以禱告把一切都交在父神手中。
每週一:「施」就是施予。一週之始,在自己搵食以前,先去關注別人的需要。網上世界捐獻現在十分容易,找一個你想支持的組織,或是有需要幫助的群體,以捐獻支持他們。尤其是各大小基督教機構,在疫情中苦苦掙扎經營,是時間給他們來點實質的幫助吧。
每週二:「分」就是分享。平日在社交媒體、短訊程式分享你關注的內容、點讚別人真的只是舉「指」之勞。今日來個重點分享:分享一個能指向上帝的內容。或是一段經文、一個你或別人的故事、一篇信仰文章、一段詩歌影片… 在分享前先禱告主祝福看到這分享的人。至於其他的東西,今天就不分享了。
以上都是一些簡單,不用十多分鐘便可做到的事情。當然,每人的使用習慣不同,可按自己的處境增加或減少操練的強度,重點是適時檢視和建立新習慣。在疫情仍未過去,人心依然動盪,數碼世界主導我們日常的大齋期,從一點點改變開始,讓我們不被科技世界的邏輯所支配,銳意操練自己,把生命的焦點放在復活的主之上。